2025年3月15日,亚马逊在印度市场投下一枚重磅消息——宣布关闭包括金融返利服务在内的多项业务。这个被亚马逊视为”最后十亿用户”市场的战略调整,既是应对印度监管铁拳的紧急刹车,更折射出跨国电商平台在复杂政策环境中寻求平衡的商业智慧。

文章导航
一、事件背景:监管风暴下的战略收缩
1.1 印度监管持续加码
印度自2020年出台《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规则》以来,对外资电商平台的监管呈现体系化升级。重点打击的”二选一”垄断行为、数据本地化要求、以及商品定价干预,使亚马逊不得不重新审视其经营策略。特别是在预防竞争法框架下,平台强制卖家独家经营的模式已触碰监管红线。
1.2 业务合规性危机集中爆发
印度中小企业发展部数据显示,亚马逊平台上35%的头部卖家与其存在股权关联,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运营模式引发持续争议。2023年底的税务稽查更揭露:部分跨境商品通过”礼品”名义规避了28%的进口关税,导致税收流失。
二、业务调整:精准切割高风险板块
2.1 关闭业务范围解析
- 金融返利服务:涉及1.2亿用户的现金返还计划
- 平台信贷业务:暂停Amazon Pay Later的消费信贷发放
- 批发采购通道:关闭针对大型零售商的B2B批发门户
2.2 保留核心业务的深层考量
亚马逊仍持续加码Amazon Business企业采购平台,通过GST税收减免政策吸引中小微企业。目前该平台已整合印度本土28万家制造商,日均处理订单量突破45万件。
三、市场影响:电商格局的重构信号
3.1 本土平台的崛起机遇
Flipkart借势推出零佣金入驻政策,单月新增卖家4.2万户。信实零售则启动”数字集市”计划,将线下1600万商户接入JioMart平台,形成O2O商业闭环。
3.2 跨境卖家的战略转移
中国跨境电商SHEIN通过合资模式重返印度市场,Temu则与德里海关建立”快速清关通道”,日均包裹处理量达12万件。这些新玩家正在复制亚马逊早期的增长路径。
四、战略转向:亚马逊的印度2.0计划
4.1 构建合规生态体系
投入2亿美元建立卖家合规学院,为中小商户提供法律咨询和税务培训。同步升级ERP系统,确保每笔交易自动生成符合GST规范的电子账单。
4.2 发力物流基础设施
扩建印度版Prime航空货运网络,在班加罗尔和浦那新建智能仓储中心,使80%的订单实现次日达。特别针对农业产区,部署3000个”最后一公里”冷链服务站。
4.3 数字支付赛道加注
Amazon Pay用户突破6800万,与Axis银行合作推出小微企业数字贷款,通过AI风控模型实现3分钟授信审批。这项服务正帮助86%无法获得传统信贷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。
五、卖家应对指南:后亚马逊时代的生存法则
5.1 多平台布局策略
建议采用3+X模式:在亚马逊、Flipkart、Meesho三大平台基础上,接入5到8个垂直类目平台。使用ERP系统统一管理库存,将平台依赖度控制在30%以下。
5.2 本地化合规改造
- 注册GSTIN税务编号,保留完整7年交易记录
- 商品包装增加ISI质量认证标识
- 使用印度储备银行认证的支付网关
5.3 有序关闭业务流程
根据印度《电子商务准则》,店铺关闭需提前45天公示,完成所有未结订单处理,并将客户数据本地化存储。建议在公告中明确说明:”因应平台政策调整,本店将于XX日期停止运营,已购商品享受标准售后服务。”
这场看似收缩的调整背后,亚马逊正悄悄完成从”市场颠覆者”到”生态共建者”的角色转变。印度市场特有的6.3万亿美元消费潜力与4.7亿互联网用户基数,决定了这里仍是全球电商巨头不可放弃的战略要地。对于跨境卖家而言,读懂这次业务调整传递的政策信号,或许比关注业务收缩本身更具商业价值。

延展阅读: